綜合熱分析儀(STA)得到的復雜熱譜圖包含了豐富的信息,以下是解讀的一般步驟和要點:
一、了解測試基本信息
1、樣品信息
明確被測樣品的成分、來源、純度等基本情況。例如,如果是研究一種合金材料,要知道合金的組成元素及其大致比例;若是藥物樣品,需清楚其化學結構和可能含有的雜質情況。因為不同的物質在加熱過程中會有不同的熱效應表現。
考慮樣品的初始狀態,如是否經過預處理(干燥、研磨等)。預處理過程可能會影響樣品的熱穩定性和熱效應。
2、測試條件
關注測試的溫度范圍。溫度范圍的選擇會影響觀察到的熱轉變類型和數量。例如,在較低的溫度范圍內,可能主要觀察到物理變化,如熔融;而在更高的溫度下,可能發生化學分解反應。
升溫速率也是關鍵因素。較快的升溫速率可能導致熱滯后現象,使熱轉變溫度向高溫方向偏移;較慢的升溫速率則有利于更準確地觀察熱轉變的細節,但可能會使測試時間延長。
氣氛環境同樣重要。不同的氣氛(如氮氣、空氣、氬氣等)會對樣品的熱反應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在氧化性氣氛中,一些金屬樣品可能會發生氧化反應,從而在熱譜圖上出現額外的放熱峰。

二、識別熱效應類型
1、吸熱效應
(1)玻璃化轉變:這是一種典型的吸熱過程,通常表現為基線向高溫方向的偏移。在聚合物材料中較為常見,標志著材料從玻璃態向高彈態的轉變。例如,聚苯乙烯在約100°C左右會發生玻璃化轉變,在熱譜圖上可以看到基線在這個溫度附近開始向上彎曲。
(2)熔融:當晶體物質吸收足夠的熱量轉變為液體時,會出現尖銳的吸熱峰。熔融溫度是物質的特征物理常數,可用于鑒定物質。例如,純金屬錫的熔點約為232°C,在熱譜圖上這個溫度處會出現明顯的吸熱峰。
(3)化學反應(如分解反應):許多分解反應是吸熱的。例如,碳酸鈣(CaCO?)在高溫下分解為氧化鈣(CaO)和二氧化碳(CO?),這個過程需要吸收大量的熱量,會在熱譜圖上呈現吸熱峰。而且分解反應通常伴隨著質量的損失,通過耦合的質量-溫度分析可以進一步確認。
2、放熱效應
(1)結晶:這是放熱過程,在冷卻過程中或者在一定條件下,無定形物質轉變為晶體結構會放出熱量。例如,某些聚合物在降溫過程中會發生結晶,在熱譜圖上出現放熱峰。
(2)氧化反應:如果樣品在測試過程中與氣氛中的氧氣發生反應,會產生放熱效應。如有機化合物在空氣中燃燒就是一種強烈的放熱反應,在熱譜圖上形成放熱峰。
(3)相變(部分情況):有些相變可能是放熱的,比如某些液晶材料從有序的液晶相轉變為無序的各向同性液相時會放熱。
三、分析熱譜圖特征
1、峰的位置
熱轉變溫度(峰溫)是重要的特征。它可以幫助確定物質發生特定熱轉變的溫度點。例如,通過比較不同批次樣品的相同熱轉變峰溫,可以評估樣品的一致性。同時,峰溫也可用于鑒別物質,因為每種物質的熱轉變溫度在一定條件下是相對固定的。
2、峰的形狀
(1)對稱性:尖銳對稱的峰通常表示熱轉變過程較為簡單、快速,如理想的一級相變(如純金屬的熔融)。而不對稱的峰可能意味著熱轉變過程較為復雜,可能存在多種機制共同作用。例如,一個具有前沿陡峭、后沿拖尾的峰可能表示在轉變過程中存在慢的動力學過程或者有副反應發生。
(2)寬度:寬峰可能暗示著熱轉變發生在一個較寬的溫度范圍內,這可能是因為樣品中存在成分分布不均勻或者有多種相互作用的情況。例如,對于共聚物,由于不同單體單元的分布差異,其玻璃化轉變可能表現為一個較寬的溫度范圍。
3、峰的面積
峰面積與熱轉變過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成正比。通過計算峰面積,可以定量地得到熱焓變(ΔH)的值。這對于研究化學反應的程度、相變過程中的能量變化等非常有用。例如,在研究藥物的分解反應時,通過比較不同條件下分解峰的面積,可以評估分解程度的變化。
四、結合其他分析方法
1、質譜聯用(TG-MS):當綜合熱分析儀與質譜儀聯用時,可以通過質譜數據確定在熱轉變過程中釋放出的氣體產物的種類和含量。例如,在研究聚合物材料的熱分解時,通過TG-MS可以檢測到分解產生的各種小分子氣體(如H?、CH?、CO、CO?等),從而推斷分解反應的機理。
2、紅外光譜聯用(TG-IR):這種聯用技術可以幫助識別在熱過程中產生的官能團變化。例如,在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熱反應時,通過觀察紅外光譜中特定官能團吸收峰的變化,結合熱譜圖中的熱效應,可以更好地理解反應過程中化學結構的改變。
3、X射線衍射聯用(TG-XRD):用于研究在熱過程中物質的晶體結構變化。例如,在材料燒結過程中,通過TG-XRD可以觀察到在不同溫度下材料的晶相組成變化,以及晶體結構參數(如晶胞大小、晶面間距等)的改變,從而深入了解材料的燒結機制。